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2)
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早为人知,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要求也连篇累牍,相应的变革在实践层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成效并不显著,进展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或者说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通过诱致性或者强制性举措,提供动力和压力,提供推力和拉力,引导各相关主体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培训和教育研究。而这就要求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因此,“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就成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关键部分,就成为画龙点睛之笔。“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供了动力机制,提供了“指挥棒”,保障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的实施与实现。总之,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结果存在的问题,
本文推论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调整教育结构、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研究、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缺什么补什么,我国教育发展系统中好模式、好人力、好知识、好结构、好制度匮乏,而且彼此的整合匮乏,彼此的协同也匮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直接目的在于弥补这些缺失。
综上,本文认为,我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是:使我国教育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师生加班加点)、强化考试技能(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转向主要依靠教育结构优化、学生培养模式改善、队伍素质提高、教育研究支持、管理方式创新的轨道上来,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方式的升级与转型,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总体要求,远非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分析和细化描述。本文将通过对“教育发展要素”质量提升与组合方式的论述,深化教育发展方式的学理分析;将分别对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五项内容逐一阐述,细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
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
本文力图把纷繁复杂的教育发展现象、把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五项内容纳入到一个富有解释力的、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中,还原为教育发展的要素分析,主要从要素构成、流动、组合等视角对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度分析,阐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
(一)教育发展要素的构成
笔者借鉴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来确定教育发展要素的构成。经济发展是有多种要素推动的,这些要素包括资本(K)、劳动(L)、自然资源(NR)、技术(TEC)、技能(SK)、结构(STR)、制度等。[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点把技术(TEC)和技能(SK)作了区分,这种区分很有价值,可以很好地解释两种知识,一种是内化于人的知识或者技术,表现为技能即人力资本;一种是外在于人的知识或者技术,表现为生产知识、技术,或者具有技术含量的生产工具,如计算机、精密仪器等。根据对于发展要素的依靠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仅仅依靠增加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即粗放增长或外延增长(extensive growth);另一种是依靠技术进步、劳动
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
率来扩大再生产及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即集约增长或内涵增长(intensive growth)。[4]上述认识对于理解和分析教育发展方式颇有帮助。但教育发展毕竟不同于经济发展。教育是人的再生产,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借助于上述理论,考虑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笔者把教育发展的要素(或者说教育生产要素)确定为资本(K)、劳动(L)、学生身心条件(STU)、课程(CUR)、教育技术(TEC)、教育技能(SK)、教育结构(STR)和制度(INS)。其中,“资本”是指物质资本,具体指教育经费投入与办学条件;“劳动”是指投放到教育中的劳动力数量或者劳动时间量;“学生身心条件”类似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的“自然资源”,由于教育是人的再生产,学生已有身心条件就成为教育生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或者半成品;“课程”是指学校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育技术”是指教育知识,包括教育教学知识、教育管理知识、教育技术知识,以及各种知识物化后的形态如技术设备与手段;“教育技能”是指教育从业人员现实拥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等,本质上是教育人力资本;“教育结构”即教育体系结构;“制度”是指约束或者激励教育行为的规则体系。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在对教育发展要素的分析中加入了课程和学生身心条件两个要素,这反映出教育的独特性。教育是知识传递的活动,知识必然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课程是知识筛选的结果,而教材则是课程的物化和外化形式。而把学生作为发展要素,就容易解释教育现实中(微观层面上)学校对于优质生源的争夺,学生不是纯粹的自然资源,已经经过后天的影响,是初级产品、次级产品或者是半成品,但学生身体上依然含有类似自然资源的一些生理、心理特征,如体力、精力、心理健康程度、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全面开发学生身上的自然资源,造成片面发展,造成学生生理心理资源的闲置、浪费,甚至伤害、扭曲,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甚至丧失。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就非常典型地表达出这两个发展要素的重要性。
(二)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与乘数效应
教育发展方式不仅要回答依赖什么要素促进发展,还要回答运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促进发展。从要素分析的理论视角看,手段和途径就是指单一要素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使用效率提高,以及不同要素组合方式和配置方式的变化。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机理是教育发展所依靠的要素结构的变化,单一要素的优化,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因此,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教育发展主要依靠哪些要素?笔者反对“单一因素决定论”,尤其反对教育经费决定论(唯资本论),因为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决定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并不只是缺“钱”的问题,与钱的问题相比,队伍素质提升、教育结构调整、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更为急迫也更为艰巨;笔者也反对把所有发展要素平列并重地无差别对待,我国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所依赖的要素与要素组合应该与过去有重要区别,未来的教育发展将更多依靠其他要素,走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单一要素如何优化?每一个发展要素的变化都具有关联效应,会对整个要素系统产生影响,对教育发展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使每一个单一要素发生正向变化,以对整个要素系统和发展结果形成正面影响。单一要素的正向变化是指某一要素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使用效率提高。数量又可以从存量与增量两个维度考察。以资本要素为例。我国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对于资本增量依然有很大需求,但更重要的是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并改变支出结构。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在于,即便不增加一分钱经费,通过改变支出结构,也可以提高教育发展的成效。
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历程可以发现,对于政府对于优化单一要素的重视。增加教育投入政策(如三个增长)意味着重视资本要素,减负增效意味着重视学生身心条件要素,课程改革意味着重视课程要素,加强队伍建设(如国培计划)意味着重视劳动和教育技能两个要素,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意味着重视教育技术要素,教育结构调整(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意味着重视教育结构要素,而1985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教育体制改革则意味着对于制度要素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