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红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把关于领袖的故事选编进语文教材 。 在对这些领袖题材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注意教育学生学习领袖的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 。
1. 领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
领袖类题材课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领袖都是以平常人的身份去展现自己平易近人 、 以身作则 、 胸怀远大 、 关心后辈等高尚品德 。 领袖生活化 、 平民化的事迹,使学生对领袖产生亲切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领袖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就在于他们生活在人民中间,处处想着人民 。
(1) 领袖题材类课文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功能 。这些文章注意主题内涵的丰富性 、 多元性:有的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隐藏着人物的生命关怀意识,例如课文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表现了彭德怀的深明大义和对生命的关怀;有的表现了人物刚毅的浩然正气,例如课文 《军神 》 刻画了无产阶级军事家坚毅刚强的性格特征;有的表现了质朴与崇高的精神面貌,例如课文 《朱德的扁担》 展现了朱德身上具有的劳动人民勤劳俭朴的品格 。 这一个个倾注了丰富生命意蕴的光辉形象,激荡着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资源 。 对一篇篇课文的解读,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次难以忘怀的精神之旅 。(2) 领袖题材类课文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 。 在课文中,关于领袖的文章占有很大的篇幅,例如我国的有孙中山 、 毛泽东 、 朱德 、 周恩来 、 邓小平,外国的有马克思 、 列宁等 。 这些领袖都具有榜样效应,用有关领袖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在培养学生理想和信念时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 。 教学时,除了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外,更多地还要引导学生以领袖为榜样,对领袖的事迹进行理性思考 。 这样文章才能以丰富 、 深刻的思想内涵打动学生,文中的领袖才能以可亲可感的形象感染学生 。 例如,在学习 《邓小平爷爷植树》 的文章后,许多学生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为了让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美丽,我们也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每年栽一棵树 。 对领袖文章的学习唤起了小学生报效国家和人民的激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
2. 领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设计
(1) 领袖题材类课文教学要人本化 。 领袖也是人,他们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更多地想到了人民的利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中去 。 教材中关于领袖的课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展现领袖的人格魅力 。例如,在对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 》 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邓小平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孜孜不倦的精神 。 教育学生以领袖为榜样,鼓励他们从小就要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
(2) 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 在教学领袖题材类课文时,要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 教育不是说教,要学会从领袖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去发现领袖人物的精神风貌,从而用领袖的精神去激励和教育学生 。 例如 《陈毅探母》 这篇课文,文章没有写陈毅在战争中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而是写陈毅回乡探望生病的母亲 、 为母亲洗衣服的故事 。 文章语言朴实,事件也很简单平常,但是陈毅为母亲洗衣的情节却动人心弦,收到了 “于细微处见精神 ” 的效果,对学生教育效果很好 。 再如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 这篇课文,通过对两棵樟树高贵性灵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宋庆龄的高洁 。 虽然宋庆龄的身影隐于画面之外,但是 “无形胜有形 ”,仍然给了小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文章寄情于物,借物喻人,这种 “留白 ” 艺术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暗示效果,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宋庆龄先生的高洁情操和品德肃然起敬 。
(作者单位: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郁洲 分校, 江苏 连云港,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