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祥
随着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思想品德课上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 、 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激起了教育海洋的朵朵浪花 。 其中,不乏一些闪亮的 、 值得借鉴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模式 。 同时,也经常发现在一些常态课 、 观摩课和评优课上,有些教师走 “右倾 ” 路线或“左倾 ” 路线,偏离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 《课标》) 的总目标,归纳起来,应防止以下五种倾向 。
一 、 教材开发偏离 《课标》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 “ 用教材,而不教教材 ”,鼓励教师基于课本教材,开发校本教材 。 这样的课堂更具有地方特色,更适合学生特点,也更彰显教师个性 。 然而,有的教师在自主开发教材的大旗下,往往撇开课本教材,随意罗列材料,偏离 《 课标 》 的要求,开发出来的教材缺乏科学性 、 严谨性 、 思想性 。比如,时下有些改革试点学校或打 “改革牌 ” 的学校,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自编一套与周围学校不一样的校本教材 。 为了求新 、 求异,教师们往往东拼西凑地搜集资源,抛开课本,另起炉灶,编撰出一套有自己个性的教材 。 由于基层学校教师所处平台不够高,视野不够广,或者个体水平有限,他们编写出的教材在指导思想 、 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等方面与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难以相提并论,甚至有些地方是相违背的 。在一所学校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课题是 “做人从知耻开始 ”,课堂上教师围绕加拿大工学院的 “耻辱戒指 ” 深入探讨: “耻辱戒指是什么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做耻辱戒指?毕业生戴耻辱戒指说明了什么?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毕业生,愿意戴这种耻辱戒指吗? ” 这个环节耗时二十多分钟,而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中的廉耻为 “立人之大节 ”“义之端也 ” 没有进行教诲,更未能从个人知耻上升到民族耻辱感和民族责任感 (本课的情感升华之笔) 。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距离 《 课标 》 的要求相去甚远,当为不合格的课堂 。
二 、 一讲到底, 忘记主体新课程理念其中一大特色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 。 教师应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开展活动,引导 、 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 但是,在许多思想品德课堂上,尤其是一些薄弱学校的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 、 满堂灌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为什么一讲到底 、 满堂灌的现象会驱之不尽呢?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因循守旧,缺乏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 二是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处于 “被学习 ” 的状态,未能和教师 、 同学结成互动的学习团队,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不听 、 不记 、 不参与,教师唱独角戏实为无奈之举 。 三是部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较重,事业心不强,抱着 “教小书 ” 混日子的心态,一讲到底,他们觉得这样省心 、 省力 、 省事 。如何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行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开发更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 、 教学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 、 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加强人生观 、 学习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学 、会学 、 乐学的良好品质 。 还要加强课堂督导,指导 、帮助教师适应教学改革形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
三 、 以练代学, 缺少思考讲练结合是很多教师所推崇的,也是能够在某种意义上保证教学成绩的常用方法 。 目前,在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气候下,有些教师把讲练结合演绎成以练代教和以练代学,甚至成为一些学校和教师考试制胜的法宝 。 诸如 “月月练 ” “周周练 ” “课课练 ” 等做法被部分教师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逢课必练 、 每练必改 、 有改必评 。 把课本知识题目化,题目答案标准化,标准答案绝对化 。 学生失去了品味的享受 、 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觉悟 。 教师把思想品德课上得跟数学课一样,恰恰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 、 人文性 、实践性,违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宗旨 —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1]。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经过认知、 内化、 觉悟和践行的道德成长过程。 思想品德课堂重在通过情境创设和活动体验,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 集体、 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法律意识、 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样的学习目标,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缺少了学生的思想碰撞、 缺少了学生的心灵感悟,仅仅靠做几道练习题是无法达成的。当然,思想品德课也可以适当地做些练习题,用以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练习终究代替不了思想品德教育。
四、 负面材料列举过多《课标》 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学生逐步展开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学会分析、 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很多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运用材料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更生动、 道理更具体、 知识更清晰。 然而也有些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呈现负面材料,例如干部腐败、 演员私通、 老板包养小三、 老师性侵学生等,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 这样做的不妥之处在于:第一,负面材料属于社会负能量,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起不到滋养的作用。 第二,负面材料多了,会挡住学生的视线,暗示社会如此阴暗,给青少年纯真的心灵投下阴影。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列举了三名贪官的腐败事例,学生能有信心相信第四个会是清官吗?第三,初中生心理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有些负面现象会对青少年学生起诱导作用,其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事实上,由于目前社会上媒体舆论的不当宣传,已经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难辨是非。 比如“面对倒地老人是扶,还是跑?”“愿意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 等。 记得在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课本上设计了一个“学生交流” 栏目:分别列举三个正义的现象和三个非正义的现象。 学生能够轻易列举很多非正义的现象,而对列举正义的人和事感到很吃力。五、 实践探究无实践新教材在每个章节都设计了学生实践探究栏目,意在倡导师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发第二课堂,学以致用。 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亲社会的情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有哪个学校真正重视实践活动课,也很少有哪位教师正规上过实践活动课。有些教师干脆跳过“实践探究” 栏目赶“正课”,更多的教师是在教室里描述“实践探究” 课,纯粹是纸上谈兵。 比如,教材要求“组织学生对本地水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而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是没有此类安排的,教师的变通之术是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调查目的”“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以及“调查报告” 的撰写要求。 因为考试卷上的“实践探究” 题也不外乎这几个问题,至于什么才是实践,只有到词海里去寻找了 。出现此类教学“快餐”,也不能全怪教师和学生,有社会、 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教育评价不那么单一,如果家长对孩子不那么溺爱,如果学校的视野不那么狭窄,实践探究课也许就不会有如此尴尬的境地。尽管如此,实践探究活动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决不能可有可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2], 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滋养,认识来源于实践,离开鲜活的实践来空谈思想品德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向社会、 家庭和学校各个方面呼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开设实践活动课,要记住“ 我们的事业是默默无闻的,然而却是经常不断地起作用的” [3]。
(作者单位: 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