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浅谈师幼互动中的角色互换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戈夫曼采用 拟剧理论分析日 常生活中的微观互动, 把人际互动比作戏剧表演, 而师幼互动作为人际互动中的一种, 具有“表演” 的性质, 体现出 “表演” 的特征。 在传统的师幼互动中,教师通常作为 表演剧班呈现表演, 幼儿作为观众处于被动跟随状态而丧失了 主体性。 本文基于拟剧理论, 探索师幼互动中教师与 幼儿的角 色互换, 使得幼儿上位为“演员 ”, 保证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

 

浅谈师幼互动中的角色互换

——基于拟剧理论

张 霞

【摘 要】 戈夫曼采用 拟剧理论分析日 常生活中的微观互动, 把人际互动比作戏剧表演, 而师幼互动作为人际互动中的一种, 具有“表演” 的性质, 体现出 “表演” 的特征。 在传统的师幼互动中,教师通常作为 表演剧班呈现表演, 幼儿作为观众处于被动跟随状态而丧失了 主体性。 本文基于拟剧理论, 探索师幼互动中教师与 幼儿的角 色互换, 使得幼儿上位为“演员 ”, 保证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

【关键词】 师幼互动 角 色互换 拟剧理论

所谓 “表演 ”,戈夫曼的定义是: “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他们从头至尾彼此间发生的一切互动 。” [1] 所谓师幼互动,是指 “专门发生在托儿所 、 幼儿园等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 、 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 [2] 师幼互动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与戈夫曼所说的 “表演 ” 具有天然的适切性 。 师幼互动具有 “表演 ” 的性质,体现出 “表演 ” 的特征,因此,可以用拟剧理论来分析师幼互动,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来促进师幼互动的良性发展 。

一 、 表演剧班和观众

戈夫曼指出, “表演 ” 所表现的不是表演者个人的特征,而是工作的特征 。 因此在确定研究的基本参照点时,强调不应将个人及其表演作为参照单位,而是将表现工作特征 、 维持共同的情景定义的 “一组人 ”作为研究的基本参照单位,戈夫曼将其定义为 “ 剧班 ”。 在二元剧班模式中,戈夫曼将定义情境 、 控制互动程序和舞台设置的一方称为 “表演剧班 ”,而将另一方称为 “ 观众 ”,指出 “ 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的一方,或者在互动中起着更为显著的戏剧作用的一方,或者在互动中为彼此对话规定进度和方向的一方称为表演剧班 ”。 [3] 教师剧班和幼儿剧班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典型的二元剧班互动模式,双方分别以 “ 表演剧班 ”和 “观众 ” 的身份参与到互动中,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职责 。

二 、 传统师幼互动表演中的角色分配

传统师幼互动中,教师往往作为活动的计划者 、组织者,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作为纪律的约束者 、幼儿生活的帮助者,亦作为环境的创设者 、 材料提供者出现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 。 他们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占有绝对的决定权 、控制权和主导权,是作为 “表演剧班 ” 向幼儿呈现表演的一方 。 一项关于师幼互动类型和成因的研究结果也显示 “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控制性,特别是在运动活动 、 集体学习活动 、 过渡活动中,教师始终把握着师幼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决定着师幼交往的目的 、 内容 、 方式和时间,幼儿则处于被动的地位,采取服从的态度,扮演着服从和依赖的角色 ”。 [4] 在这种互动模式中,教师剧班选择互动主题,发起互动;他们决定着互动的进程,控制着互动的方法和速度;他们拥有绝对的舞台设置权,创设舞台环境,选择表演道具 。 总之,他们控制着整个表演的过程,幼儿剧班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被置于观众的位置,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 表演的被动跟随者 。当教师剧班成为表演者站在舞台上,在灯光的照射下绽放光彩时,幼儿就成了台下不起眼的观众,丧失了作为表演主体的权利 。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理应成为表演者,成为舞台的主角 。 发挥幼儿在师幼互动中的主体性,关键是实现师幼互动的角色互换,教师 “让位 ”,作为观众或观察者来 “欣赏 ” 幼儿剧班的表演,幼儿 “上位 ” 为演员,成为舞台的主角 。

三 、 师幼互动的角色互换

实现师幼互动中角色的互换,教师要给予幼儿剧班选择互动行为主题的机会,让他们主导师幼互动进程,并参与到舞台设置中去,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以此拥有支配和控制观众的有利条件,成为表演剧班向观众呈现表演 。

1. 幼 儿选择互动主题

传统师幼互动模式中,教师作为互动主题的选择者,其发起的互动行为往往局限在传授知识 、 布置任务 、 维持纪律 、 调解纠纷 、 提供帮助等方面,并倾向于运用指示 、 命令 、 威逼等方式强迫幼儿接受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迫使幼儿表现出令他们满意的行为 。 幼儿剧班作为被动跟随者,没有主动选择互动主题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互动 。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时常从 “表演者 ” 的位置上走下来,将选择 “互动行为主题 ” 的权利交给幼儿剧班,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 勇于表达 、 乐于 “表演 ”。 例如鼓励幼儿主动发起活动 、 提问问题 、询问意见 、 发表见解 、 展示成果 、 帮助他人等,能以“主人 ” 的身份主动向教师剧班发起互动,传递信息,掌控互动的主题 、 时间 、 场所 、 角色 、 规则 、 任务等要素,定义和维持情境 。 而教师要善于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 “表演 ”,少一些不必要的干预 、 主导,积极配合幼儿剧班,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 这样的互动才能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还幼儿社会交往的权利和机会 。

2. 幼 儿主导互动进程

始终扮演观众角色的幼儿是被教师剧班 “ 拉着 ”参与表演的 。 这是观众的 “悲哀 ”,他们没有控制表演进程的权利,只能跟在演员的后面,表现出演员希望他们做出的反应 。 实现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换位,需要教师让位,摈弃成人绝对控制者 、 操纵者的身份,放手让幼儿主导表演进程,决定剧本如何展开,控制表演的速度 。 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改以往“ 师传生受 ” 的互动方式,由幼儿决定怎么学 、 如何学,允许他们用特有的学习方式主导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导与教师展开的对话,从而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和最真实的体验 。 而教师则以一种接纳的 、 宽容的心态接受幼儿的 “表演 ”, “服从 ” 幼儿的安排 。 当幼儿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得到了肯定和认可,那么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有利的 。

3. 幼儿参与 舞台环境设 置

传统师幼互动中,背景 、 道具通常是由教师剧班提供的,他们根据互动情境的要求,选择与互动主题相一致的舞台布景和道具 。 教师剧班拥有设置舞台的权力,就拥有了成为表演者的有利条件 。 实现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互换,就要保证幼儿对环境有一定的熟悉度和掌控感 。 而这 “熟悉度 ” 和 “掌控感 ” 主要通过环境的创设来实现 。 因此,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成为环境的主人,是实现师幼角色互换的关键 。当然,幼儿参与环境设置,并不是说在环境布置中出现了幼儿的作品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幼儿对环境创设的想法能在环境中得到体现,教师要接纳 、 认可幼儿的想法 、 创意,将幼儿的思考纳入到创设的过程中 。 同时,把环境创设的过程转化为师幼互动的过程,使环境创设与师幼互动成为一个有机渗透的整体,巧妙地把创设的各个环节都优化为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教学内容,环境创设与互动同时展开,相辅相成 。除此之外,不能将幼儿当作环境创设的辅助角色,而应发挥其 “主人翁 ” 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拥有成为表演者的有利条件,成为师幼互动中表演的一方 。

四 、 结语

传统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地位是不对称的 、 倾斜的,教师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显示自己的权威,而忽视了作为互动主体的幼儿的权利 。 在师幼互动的舞台上,应该打破教师始终作为 “ 演员 ”的 “霸权主义 ”,适时让位,成为会等待 、 会倾听 、 会欣赏的观众;而幼儿则走上舞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导师幼互动对话,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 院 , 江苏 南京 ,

2100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