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芳
【摘要】师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呈现形式,对话失衡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是教师对儿童立场的忽视,是对自我角色的误判,是对揣摩交流的失当。创设理想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遵循语用学合作原则,使教学话语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语用学课堂教学合作规则
语用学视野下师生课堂对话的研究,关注使用和理解中的教学语言,是师生思维碰撞、智慧互动的外显表征,可以理解为教与学的特定语境中师生特定话语的使用行为。师生对话对学生影响最为直接,教师对课堂教学话语的使用,必须以符合教学语境的需要,达到以言行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教学为目的。
一、师生课堂教学对话的现状
理想的课堂对话,师生作为语用活动的双方,互为表达主体、接受主体,彼此既是说话人,又是听话人。然而当下课堂两种极端令人堪忧:一是教师话语霸权,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二是课堂成为个别学生随意发挥的舞台,教师放任不加点拨。无论哪种情况,师生都处于失衡对立状态之中,不可能建立平衡互动的交流关系。作为话语权异化的表现,它们掩盖了师生集体失语的真实状况。
为了使课堂交流有序、扎实、高效地进行,教师要努力找寻“听学生说”和“说给学生听”之间的平衡,以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的特殊身份,牵引教学对话的顺利实施,引领学生在其间穿行生成。
二、探寻师生课堂对话失衡的根源
重建课堂师生话语权,实现师生个性话语权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统一、共享,必须重新审视师生课堂对话现状。
1.教师对儿童立场的忽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行为基于多种文化立场,最重要却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儿童文化立场。教师必须尊重儿童奇妙而独特的世界观,关注儿童自身的发现、思考、判断,才能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自然活泼地发展成长。
课例实录《蜗牛的奖杯》:师:看到蜗牛再也飞不到天上,你想对它说什么呢?生1:你不要不开心了……师(打断):请说完整的话,谁不开心了?生1:蜗牛不要不开心了。生2:蜗牛,不要太难过,背着壳是累,不过下雨的时候,你就不用着急了。生3:地上的生活也很好,有小青蛙、蚯蚓,它们会跟你一起玩,你会开心的。生4:蜗牛,我会发明一种机器,帮你把壳拿下来的。生5:我还要把翅膀还给你,你可以重新飞起来的,这样你就不用害怕了。师:同学__________们说的都很好,不过蜗牛还是很难过,当初如果它不是那么骄傲,今天就不会背上这个沉重的外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生: (无人应答)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要谦虚,不能骄傲。
作为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表达更为直接、感性、异想天开、美好、善良。他们觉得蜗牛负壳爬行很辛苦,失去飞行能力很可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去帮助蜗牛。而教师违背儿童文化立场,期待学生以成人的眼光去指责、去总结,势必会打消学生原本积极的表达欲求。师生话语交流应该是平等自由的演绎,生表达不必揣摩教师的预设答案,不必顾虑批评指责,不必压抑情感而畅快释放。
2.教师对自我角色的误判
学生对课堂交流有自己的判断,或许他们会一时被现象迷惑,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思考探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给出意见,可以旁观学生辩论,以免越俎代庖。
课例实录《水》1:学生朗读“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一句。一位学生把“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中的“天空”读成“天堂”,其他学生哄堂大笑。于是,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答:“他读错了,不是‘天堂’,而是‘天空’。”教师回答:“没有关系,改过来就行了。读书要看清字再读。”教师又叫错读的那个学生再读,这次学生小心翼翼,没有读错。
这样的处理是最合适、最有效的吗?不尽然。案例中教师的追问是及时纠错,但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审视,教师使用的话语内容会使学生探寻大家发笑的原因,无益于学习层面思维活动的深度发展。这个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生,教师不必过早表态。课堂交流的有效,要求教师对“话题的指引”必须具备基于教学的语用意义。
3.教师对揣摩交流的失当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话语必须留有自己的痕迹,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教学话语应有别于一般交际意图的话语交流,是为教学目的达成而选择的话语。上述《水》的案例,教师的追问可作如下修改。一是指向对错读学生的追问。“大家是善意的提醒,你知道问题在哪里吗?”待学生改正之后再追问:“一般错读都是有原因的,有些错读还是‘有意义’的,因为朗读者往往有自己的特殊理解。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首先化解学生的尴尬,同时以“有意义的错读”提供一个交流的契机。
二是指向集体追问。“错读可能是‘有意义’的。他把‘天空’错读成‘天堂’,你怎么看?”基于本课已有教学及相关资料交流,多数学生可以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谈谈这个“美丽错误”的合理情由。
课例实录《水》2:师:错读可能是“有意义”的。他把“天空”错读成“天堂”,你怎么看?生1:这个地方实在太缺水,所以他一定觉得这水好比是来自天堂的礼物。生2:这水是来自天空的,但是在他心中,这水就像是来自天堂那样的珍贵。生3:用眼睛看,这水是来自天空,但是在心中,这水来自精神的天堂。生4:(错读的学生激动地) 我真的觉得,这里的人取水实在是太辛苦了!下一场雨,在他们看来就像是天帝对他们的同情,这水真的就是从天堂来的呀!这里的交流最终指向的都是有语用意义的教学交流。属于自己的话语,不会凭空产生,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能够灵活理解别人的话语,同时使别人理解你的话语;活用语言营造出适合师生、生生话语交流的情境场;悉心唤醒学生的言语储备,激发学习动机,并外化为争先恐后的对话行为。
三、遵循师生对话语用合作的优势
课堂对话,教师应积极调控,通过教学话语帮助学生享受参与对话的愉悦感,产生后续话语行为的动力。语用学认为,语用双方交际活动得以开展,合作原则的遵循无可替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交流指向,更需要关注合作的原则。
1.质的原则:倾听内心的呼喊,接受学生的真情质的原则是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至少他本人认为是真实的。课例《蜗牛的奖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心声与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质的差别。帮助蜗牛,首先是安慰蜗牛,劝说“不要太难过”,换个角度思考,“下雨的时候,你就不用着急了”,或者“地上的生活也很好,有小青蛙、蚯蚓,它们会跟你一起玩”,这是依照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蜗牛的安慰。而“把壳拿下来”“把翅膀还给你”,学生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窝牛的尊重与友好。
面对学生最诚挚的表达,教师要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而非全盘否定;多一些理性的剖析,而非冰冷的苛求;多一些诚恳的接受,而非置若罔闻地追问。当双方的语用意义发生质的冲突时,学生话语中的语用意义是可贵的资源,应当善用。
2.量的原则:传达信息的量衡,持守对话的底线量的原则是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蜗牛的奖杯》中教师要求“请说完整的话,谁不开心了?”明显违背了此原则。学生1 的“你”明显是指“蜗牛”,语用意义十分清晰。教师的打断,不是对原初问题的补充,而是给予不利于交流的多余信息,打乱了学生表达的连畅性,以致学生续接答话时忘却了原初的意向。教师提到“谁不开心了?”对后四位学生解读原问题“想对蜗牛说什么”有一定误导作用。
语用学要求交流双方提供的信息是适量的,教师要考虑交流信息量的多寡,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扰。作__为教师必须珍视学生可贵的表达意愿,积极帮助他们获取表达的成功体验。面面俱到地苛责,又岂能指引学生进入言为心声的境界?
3.关系原则:预设问题的要旨,扣紧对话的原点关系原则是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相关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准确表达意图,注意话语逻辑关系,增加话语交流的交互性。在《蜗牛的奖杯》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和谐。教师预设的交际意图,缺少对话题原点及范围的充分考量,使学生误读出同情的信息。而生2、生3、生4、生5 四名学生发言,语用意义指向一致。学生话语的言外之意,可以准确解读出学生对于蜗牛的一致态度———接受、怜悯、帮助,四名学生的发言呈现良好的互补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交际意图密切联系。课堂对话,教师在按照计划实施之余,要审时度势,领受学生的语用意向;站到学生的对立面,可能会把自己逼入对话终止的绝境,原初的教学目的将难以达到。
4.方式原则:表述清晰的意图,创造话题的空间方式原则是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有条理。在《蜗牛的奖杯》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发话题之初并没有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图,即“总结经验,重获成功”,尺度把握失当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给学生预留充足而有意义的话题空间,避免误导思考方向,不妨改问题为“如果你希望蜗牛重新飞上蓝天,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其积极向上的语用意义符合教师原初的价值取向,避免学生误读同情的信息。学生可以自如地开展思维活动,完成后续话语交流。
肖川教授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 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善用教学话语,遵循语用合作原则,教师可与学生在生命洋溢的课堂中和谐共生,与学生互为幸福的牵伴。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宁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