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志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课堂教学焕发了 新的生机和活力 , 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让我们耳目一新 。 但是在许多 公开课中,教师无法进入真实的教学状态,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 公开课要力求教师主导与 学生主体的和谐, 要务求认知与 能力 、 情感的兼顾, 要思求个性与 共性的融合, 要追求传统与 现代的共舞, 要探求形式与 内容的匹配, 要寻求预设与 生成的平衡, 要谋求肯定与 否定的统一 。
【关键词】 教师主导 匹配 预设过度 平实
公开课应是本真的课 、 平实的课 、 高效的课,但是当前的公开课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花里胡哨,教师无法进入真实的教学状态,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 我们有必要对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公开课常态化,让常态课优质化 。
一 、 教学是双向的,要力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 、心理 、 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才能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 兴趣等,走近他们的生活,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由过去的 “满堂灌 ” 变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 、 合作讨论,课堂成了学生的 “群言堂 ” “乱言堂 ”,教师成了旁观者 。 这就要求教师履行好 “平等中的首席 ” 职能,既要坚决改变过去 “满堂灌 ” 的现状,又要反对纯粹搞形式 。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讲 ”,正确把握 “讲 ”,真实地构建崭新的课堂,既有学生的各抒己见,又有教师的精心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时引导 。
二 、 目标是多维的,要务求认知与能力 、 情感的兼顾实现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是一节好课的必备条件 。 一节好的公开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 、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 。 相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 因此,必须将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我们重视学生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决不能轻视学科知识的传授 。 知识是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基础的学习是不成立的 。 正是由于有了知识的积累,新的学习和探究才有可能 。 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轻视 、 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么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主动学习的态度 、 能力 、 情感与价值观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 无本之木 。
三 、 设计是开放的,要思求个性与共性的融合公开课,必须有值得 “公开 ” 的内容,有别人想不到或做不到的地方,这是一节公开课真正出彩的关键 。 例如,有的教师课件制作得好,让人眼前一亮;有的教师课堂设计得妙,让人耳目一新;有的教师分析问题深入浅出,让人若有所悟;有的教师在应对生成性问题时的教学机智而令人折服 。 上完公开课,我们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哪个环节会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没有给听课教师留下一点值得回味的地方?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公开课:由于简单照搬网络资源,不同的授课教师在情景材料 、问 题设置等方面出现惊人的相似, “同题异构 ” 变成了 “同题同构 ”,公开课变成了 “撞衫课 ”;由于备课组成员意见不一致,加上授课教师缺乏个人主见,你一言我一语,于是公开课就变成了 “杂烩课 ”。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自己要独立思考,设计要能彰显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 然后再去参考网络资源,或听取备课组其他成员的意见 。
四 、 手段是多样的,要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共舞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具有直观 、 形象 、 高效等优点 。 倘若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可把抽象 、 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生动 、 有趣的动感内容,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优化教学过程,拓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应该服从教学内容和目的 。 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 多媒体的介入是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性 、 可视性,扩展教学容量,但是它只应起辅助作用,而不应该喧宾夺主 。 不少教师上到公开课,就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几乎成了课件展示会,令人眼花缭乱 。 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到慎用 、 真用 、 善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互动的有益桥梁,而不是画蛇添足 。
五 、 方式是灵活的,要探求形式与内容的匹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 。” 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 “满堂灌 ” 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情境创设 、 知识竞赛 、 课堂讨论等,将这些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学 、 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现在的公开课,都必是课堂气氛异常的热闹, “声 ” “光 ” “电 ” “媒 ” 一应俱全,讨论 、 探究 、 表演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整节课学生很少翻课本,甚至不用课本 。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再好的形式没有效果也不好,就不能应用 。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克服形式主义,一切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只注重好看 、 热闹 、 多样的形式,而忽视实际教学效果 。
六 、 课堂是动态的,要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平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有目的 、 有计划的活动,没有预设方案,课堂教学就会变成信马由缰的 “梦游 ” 活动,缺乏针对性 、 目标性和实效性 。 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的教 、 高效的学,达成教学的 “三维 ” 目标,将 “节外生枝 ” 等课堂的 “意外 ” 转变为课堂的 “惊喜 ”,授课教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预设,预设教学的整体过程 、教学效果等 。 唯有如此,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课堂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应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我们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一成不变地加以实施,而应该根据课堂实际,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调整 。 但是不少教师上公开课预设过度,其教案不仅设计了导入 、 过渡 、 总结 、 提问,还设计了学生应如何回答,如何质疑问难,甚至每个教学环节拟用时间都作了精准的规定 。 其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考,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智慧 。 这就要求我们要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 、 动态的教学之中,及时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
七 、 评价是多元的,要谋求肯定与否定的统一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给学生以进步与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 、 唤醒和鼓舞 。” 可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激励 。 为此,课堂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和赏识,切勿对答错问题的学生讽刺 、 挖苦 。 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追求课堂教与学的表面和谐,不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 为此,在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一方面要采取鼓励性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又不能无原则地赞美,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实 。 公开课应该是平易朴实的课,教师应该有淡定从容的教学心态 、 简约朴素的教学形态 、 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不为公开而公开,上出自己的风格 、 上出自己的风采,让公开课绽放出原本绚丽多彩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