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词语教学 基础教育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词语教学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通过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当年孩子读书的情景;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旧时代为了教蒙童学会读写,先生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对蒙童进行词语教学 。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词语教学

洪 珏

词语教学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通过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当年孩子读书的情景;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知道,在旧时代为了教蒙童学会读写,先生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对蒙童进行词语教学 。 从三味书屋的情况看,当时的词语教学针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实际需要,一般通过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词语教学:一是通过四书五经 ” 等经典的学习, 随文释义 ,对章句中陌生艰深的词语作出解释,以便学生领悟文义,掌握文旨,侧重书面语的学习;二是通过普及型的蒙学教材,例如 《幼学琼林 》 ,传习生活中的天时节令 、 人伦关系 、 行为礼仪 、 社会交往 、 宫室舟车 、 草木鱼虫等常用语,兼及书面语和口语的学习 。

一 、 用语言解释语言的 训诂 

解释词义,古人称为 训诂 。 所谓 训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 。 所谓 诂 ,就是用当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训诂之学跟文字之学 、 音韵之学一起,构成古代 小学 ,成为对少年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 当时,对蒙童实施的训诂教育,有 互训 ” “声训 ” “形训 ” “义训 ” 等多种方式,在讲授古代经典时灵活运用 。例如,在 《四书章句集注 》 中 《论语· 学而 》 的头一章第一句是: “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对于该句, 《 四书章句集注 》 中的注释是:说 、 悦同 。 学之为言效也 。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 习,鸟数飞也 。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 说,喜意也 。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 … … ” 注释中的 说 、 悦同 ” “学之为言效也 ,就是训诂 。 说 、 悦同 ,属于 声训 ,即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进行解释 。 说 ” 和 悦 ” 都有相同的声旁 兑 ,当时是同音字,互相通用,都是喜悦的意思 。 而 学之为言效也 ,属于 互训 ,即用同义词互相解释, 学 (学习) ” 就是 效 (效仿) 的意思 。 “ 习,鸟数飞也 , “ 说,喜意也 ,都是义训 ,即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代的词义 。这种 随文释义 ” 式的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训诂方式,在传统教育中,特别是读经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三字经》 强调说: 凡训蒙,须讲究 。 详训诂,明句读 。” 可见训诂在传统教育中占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地位 。

二 、四书五经 ” 之外的词语教学

经典的训诂虽然严谨规范,但是如果只读经,不读史 、 子 、 集,难免刻板迂腐,缺乏情商和文采 。 古人有 刚日 (单日) 读经,柔日 (双日) 读史 ” 的说法,就是为了纠正这样的片面性 。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明代中叶,一部典故集成教材 《龙文鞭影》 应运而生 。《龙文鞭影》 原作者萧良有,湖北汉阳人,自小有 神童 ” 之誉,万历年间会试第一,曾经担任国子监祭酒,是当时朝廷有名的智囊人物之一 。 他将历代文史典故提炼成为四字对偶句,编成 《 蒙养故事 》。后来,杨臣诤加以增补修订,改名 《 龙文鞭影 》。龙文 ” 是古代传说中的千里马,看见马鞭挥动的影子就会飞奔 。 这个书名,激励儿童努力成为自觉奋蹄的千里马 。 全书收集典故二千多个,按诗韵 “ 一东 ”“二冬 ” 顺序编排,四字一句,主体部分对偶严整,双句押韵,文史内涵丰富,可作典故教材使用 。 例如一东 ” 韵开头的八组骈句:粗成四字, 诲尔童蒙。 经书暇日 , 子史须通。重华 大孝, 武穆精忠。 尧眉 八彩, 舜目 重瞳。商王祷雨, 汉祖歌风。 秀巡河北, 策据江东。太宗怀鹞, 桓典乘骢。 嘉宾赋雪, 圣祖吟虹。流传至今的 《龙文鞭影》 ,是经过几代人不断增补 、 订正 、 充实而成的,比萧良有原作更加完善 。 这部蒙学经典,在明清两代的基础教育中,曾经以其生动丰富的人文性,发挥过承前启后 、 平衡知识结构的积极作用 。《龙文鞭影 》 虽然弥补了经典训诂的不足,对丰富蒙童人文素养功不可没,但是局限于文史典故,如果离开塾师讲授或读本注解,儿童就无法读懂 。 而且它过于简约,跟口语脱节,不能满足社会生活中交际应酬的需要 。 明末西昌人程登吉编撰 《 幼学琼林 》 ,尝试用接近口语的浅易文言解释成语典故,成为通俗版的训诂著作 。《幼学琼林》 本名 《幼学须知》 ,又称 《成语考》《故事寻源》。 后来,经过清代邹圣脉增补,改称 《幼学琼林》 或 《幼学故事琼林》。 它也用骈偶句式编写,但是打破句子字数限制,骈句可长可短,表达灵活而又严谨,朗朗上口,好记好背 。 内容分类编排,共分四卷三十三类,例如 天文 ” “地舆 ” “岁时 ” “朝廷 ,直至 “ 讼狱 ” “ 释道鬼神 ” “ 鸟兽 ” “ 花木 ,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而且归类清楚,便于检索及记忆运用 。 难怪人们称赞: 读了 《增广》 会说话,读了 《幼学》 走天下 。” 三味书屋里学童读到的 “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出自书中卷二 身体 ” 类 。 通过对这一卷的学习,儿童在学会词语含义的同时,也懂得了从经典训诂中学不到的生活知识 。 而另外的一些解释,则关系到传统文化知识 。 如卷一的 岁时 ” 类开头几句:爆竹一声除旧 , 桃符万户 更新 。履端, 是初一元旦;人日 , 是初七灵辰 。元日献君以椒花颂, 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 可除疠疫 。新岁曰 王春, 去年曰 客岁 。火树银花合, 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 谓元夕金吾之不禁 。二月 朔为中和节, 三月 三为上巳辰 。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 , 初伏日 是夏至第 三庚。……这些对岁时” 的解释,从旧年的冬至说到新年的夏至、 入伏,涉及主要的农耕节气 (冬至、 立春、清明、 夏至) 、 重要的节日 (元旦、 人日 、 元宵、 中和节、 三月三、 春社、 寒食、 入伏) 和民俗 (元旦燃爆竹、 换桃符、 献椒花颂、 饮屠苏酒、 元宵放灯等),还涉及纪时的天干地支 (三月三就是上巳、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就是春社、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日),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跟生活联系密切,俨然中国古代岁时文化的浓缩版。与经典中随文释义” 的训诂相比, 《龙文鞭影》和 《 幼学琼林》 之类的蒙学教材,脱离了特定的篇章,而另定标准,分门别类地解释词语,显得更加灵活实用,因而得以广泛流传。 这些通俗化的词语教学,跟严谨的训诂一起,共同构成了传统教育中词语的教学。

三、 传统文化教育词语教学的启示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词语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语义解说与人文内涵紧密结合,跟现代语言学将语言材料抽取出来,进行分析梳理,再总结出多少条抽象法则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这可能是东方文化长于综合思维的表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词语教学,偏重于熟读成诵式的习得,而不是通过西方科学主义的语法教学去学得。 古代的注疏训诂,并非完全没有词性意识,例如对文言文虚词,往往指出它们是语辞” 或者语助,就不再深究;而对于实词,则只凭感觉去判别。 至于“ 实字” 分多少门类、 如何使用,似乎觉得不必机械地加以区分。 这对今天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讲语法、 应该怎样教语法不无参考价值。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词语教学,远远早于近代引进西方语言学的词汇教学。 因此,没有语素 (词素) 、 词类、 短语 (词组) 之类的概念,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词汇知识体系,显得比较笼统,不便于实施教学,也不方便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但是这不表明我们缺乏科学意识,而这恰好是由汉语的特点决定的 。 例如《 龙文鞭影》 按诗韵编排,而不按内容分类,也不按音序排列,似乎跟现代词汇学的词语分类无法相比。但是汉语词语本来就存在一词多义、 一词兼类、 多音多义、 词性活用等特点,古人是凭借语感、 语境、 语序来确定词语含义的。 例如孔子所说“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而》) 中的,跟子路所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论语· 先进》) 的,古人从来不会觉得它们会混淆,不必像某些西方语言那样依据性、数、 格、 时等差别来判断语义。 这个特点也很值得我们深思。现代中小学教师懂一点训诂学基础知识,知道前人怎样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这将有助于在母语教学中增强自信,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