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负责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引领并主导了班级文化的方向和性质,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在主流的教育学话语中和学校实际生活中,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忽视造成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诸多的误区。
一、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偏失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因而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任何偏失都可能造成班级文化的走调并制约班级文化各项功能的发挥。然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活中,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内容认识不清晰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从组织层面来讲,班级文化建设要追求班级文化的和谐,呈现良好的班级形象;从主体的层面来讲,班级文化建设要指向参与主体生存状态的改变,尤其是师生的发展与成长。在现实中,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定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规范说”和“成绩说”两种情况。持“规范说”的班主任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对学生进行规范。他们往往过于关注纪律因素,热衷于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强调规训、管制、控制和服从,从而导致班级文化的活力和个性难以彰显。持“成绩说”的班主任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通常会将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手段和确认自己工作成就的标准,容易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点弃之不顾,热衷于按照学生考试成绩来进行班级文化的塑造。在现实中,还有一些班主任会将以上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强调管理是保持和提高成绩的基础,严格的管理才能出成绩。另外,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上也存在着不清晰的问题。班级文化并非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包含各个层面、各个维度的问题。叶澜教授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具有多层结构的,最显性的层面是教室环境布置,最隐性的是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的建立,处于中间层面的是班级的制度、学习成绩、各项比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可见,班级文化包含了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层面。然而,现实中的一些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内容理解比较狭窄,只关注精神文化这一维度或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2.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认识不到位班级文化建设不是将班级孤立出来进行建设,而是在已有的条件和环境制约下进行建设。在对班级文化制约因素的认识方面,班主任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总体而言,有三种情况:第一,对班级外部因素认识不足。由于与班级接触比较频繁,再加上对班级内部因素的熟知程度较高而对班级外部的因素认识有限,因而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外部因素。第二,对隐性因素认识不足。在这里,显性和隐性是针对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而言的。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师生的校服、校徽、个人行为、学校仪式和班级班队活动等影响因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因素,容易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而学生亚文化、校长的理念、师生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等隐性因素则容易受到忽略。第三,对间接因素认识不足。直接与间接的区分是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的方式而言的。直接因素往往会对班级文化建设带来直接影响,不需要通过中介因素,因此这些直接因素会受到班主任的正视;相反,通过中介形式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间接影响的因素通常难以进入到班主任的视野中。3.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偏差对目标内容理解以及制约因素的认识偏差主要属于认知上的偏差,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层面存在的则是操作上的偏差,具体反映为两种情况:第一,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清晰或认知错误,因而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盲目或无意识的状态。第二,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有清晰的认知或较为清晰的认知,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则并未按照已有认知来进行。前者主要是由于班主任个人知识积累与认知能力的不足而引起的偏差,是一种在“无知之幕”下采取行动而导致的偏差,可以称之为“无意识偏差”;而后者则往往是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和班主任个人的功利性而引起的偏差,是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明知故犯行为,可以称之为“有意识偏差”。
二、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核心力量的路径班级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整个班级建设,是将班级群体升华到班级集体的重要内涵构成。作为班级文化建设核心力量的班主任,需要正确认识并引领班级文化,提高自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素养并增强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笔者认为,针对以上偏失,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1.正确定位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内容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的程度决定了班级文化可能达到的高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核心力量必须要对认识的对象有清晰的把握。这种清晰的把握是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正确定位分不开的,它主要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上。在目标方面,班主任必须始终具备这样的自觉意识,即班级文化建设是以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尽管班级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但是打造具备良好文化的班级组织只是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手段。班级文化对于班级内的每个生命体而言,应该是一个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资源库和实现个体个性化的培育室。在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认识和定位上,班主任必须明白:组织层面的目标亦是以主体层面的目标为旨归的。在内容方面,班主任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多维性。所谓多维性,一是指班级文化并不是某种单一主体的文化,而是融合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同伴文化与代际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二是指班级文化不是单一层面的文化,而是包含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多个层面的文化。因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上,必须注重体现多主体的文化样态和多层面的文化理解。2.精心构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人际关系在这里,人际关系不仅是从主体层面来谈论的,更是从主体所代表的文化样态来谈论的。对主体所代表的文化的区分,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智能、教育、兴趣及个性的微妙差别,同样也可以把人们分进不同的文化类别里去”[3]。因而,在班级中存在不同主体所属的文化类别。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构建人际关系在于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将不同文化指向班级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之上。在班级文化中,存在以下几种人际关系。第一,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班级内最重要、最核心的关系,两者所代表的文化类别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文化属于成人文化,而学生文化则属于青少年文化。成人文化是一种大团体的文化,而青少年文化是一种地方团体的文化。相比于成人文化,青少年文化是在孩提时代的玩耍世界中形成的,是在成人社会世界的空隙中产生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成长空间,注重成年文化与青少年文化之间的沟通,使青少年文化能够融入班级文化之中并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杜威曾说:“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5] 如果学生深度介入其中,收获的自然就越多。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为了避免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替代或挤兑,班主任应该确立“班级属于学生,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人,学生将在班级建设实践中实现自己生命的成长,学生是班级建设的根与源”的理念[6],学会放权,尊重与重视学生的角色。第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代表的是在班级主流文化与班级亚文化之间的关系。班级主流文化是在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代表者多是教师与班干部;班级亚文化是存在于班级内小群体之中的文化,它的代表者多是那些在班级正式组织之外的学生群体。班主任应该平等对待班级中出现的亚文化,对于那些有利于班级发展的亚文化,班主任要加以支持与表扬,对于那些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亚文化,班主任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班主任要认识到积极的亚文化可以促进班级文化的繁荣,为班级文化带来生机与活力,切不可采取专制手段,不顾学生的兴趣,将班级亚文化一棍子打死。正如学者吴立德所说:“教育者在班集体建设的工作中,必须纠正无视或简单地否定非正式群体的偏误,正确处理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7] 班级文化是在动态中生成的,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与班级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发现者,善于发现班级亚文化的价值。第三,同级关系。同级关系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同伴文化的关系。同伴文化或因共同兴趣而形成,或因兴趣互补而形成,它对于活跃班级文化、增强班级的个性化具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代表着教师个体之间的文化关系,也代表着不同科目文化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重与任课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型文化,避免因个人主义文化的过度盛行而造成“自我文化中心主义”。比如,在任课教师上课时,有些班主任会站在窗外观察哪些学生上课违反纪律,下课后便会将那些上课不认真的学生“请”去办公室。维持课堂纪律本来就是正在上课的任课教师的职责,班主任没有征得任课教师的同意就在教室外面观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任课教师的不尊重和不信任。班主任长期干预容易造成两种后果:要么任课教师忽视自己的职责,要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有冲突。因此,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在常规事务上要职责明确、分工到位,在特殊事务上要注重沟通与合作、共通协商。在此,以关系的思维来对班级文化建设意在表明,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这种核心不是指班主任的个人中心主义,而是指班主任在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给予弱势文化以发展空间,给弱势文化群体以参与权,充分激活班级各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活力。3.整体把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班级文化不是在白板上构建的,而是始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政策要求和学校文化。因而,班级文化建设总是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首先,班级文化建设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制约。班级是学校的一部分,而整个学校是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当地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到学校的文化,进而也会影响到班级的文化。其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制约。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保证教育方向、确保教育功能以及保障师生权力实现的硬性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不能绕开国家的方针政策。再次,班级文化建设还受到学校文化的制约。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文化建设是在学校文化环境中实施的,它本身亦是学校文化的构成部分,因而班级文化的形成受到整个学校环境的影响。班级内的很多活动会受学校整个规划、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如果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些活动,校内的每个班级应积极配合学校活动的开展。李家成教授指出学校文化不仅存在于学校管理之中,存在于课程教学中,而且还存在于班级建设之中。他说:“当代学校教育以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存在于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学校教育同样有责任以自己的独特,融入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中。这不仅存在于以管理为核心实践活动的管理文化之中,存在于以课程与教学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中,也存在于班级建设改革实践之中。”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班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校文化。总的来说,班主任要起到引领者、合作者、发现者、学习者的作用。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围绕班级文化的目标和内容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既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种关系背后的文化基因,也要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所受到的大环境的制约因素。尤其是,班主任既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保守性,使得班级文化中的良好成分得到继承,也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带领班级创造新的文化。唯有如此,班级文化才能发挥真正的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集散地和未来文化的发源地。唯有如此,班级文化才能不断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和班级文化发展。同样,浸润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学生也会更加茁壮、健康地成长。